2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首个股票期权产品上证50ETF期权合约揭牌上市,境内资本市场进入了全新的期权时代。至此,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境内第一家产品线横跨现货与衍生品市场的综合型交易所。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认为,上证50ETF期权的上市标志着上交所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发展股票期权业务,对于完善资本市场价格信号功能、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倡导价值投资和建设我国蓝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股市涨跌,投资者运用期权都有可能获益
股票期权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是国际资本市场上基础性的、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据介绍,投资家巴菲特之所以不断盈利,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不断买卖股票期权。
股票市场的期权有两种,一种是认购期权(看涨),一种是认沽期权(看跌),无论看涨看跌,都可以用很小的权利金锁定对自己有利的股票价格,最后通过行权实现。过去,股票市场只能买涨,有了期权后,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上涨受益,也可以通过股票下跌受益,可以有更多的投资策略。
上证50ETF期权正式上市交易的合约总数为40个,包括认购和认沽两种类型,4个到期月份(3月、4月、6月和9月)和5个行权价系列。
作为境内资本市场一项全新的产品,50ETF期权上市首日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从全天成交情况来看,总成交量18843张,其中认购期权11320张,认沽期权7523张,整体交易平稳,基本符合预期。
股票期权帮助A股投资转向精细化、专业化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谈到,管理风险的工具大致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的功能,在资本市场中,已有基金管理的组合投资方法;风险对冲,有了股指期货;风险规避,有担保。但具有风险转移功能的金融工具只有期权。资本市场没有期权就像实体经济没有保险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市场走向成熟,风险管理工具尤其是股票期权这种工具还是要进一步完备。
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离不开一个发达健全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又离不开“风险管理”四个字。目前,全球排名前20位的交易所中,除我国沪深交易所外,均有股票期权产品。中国资本市场要成熟,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完善风险管理工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黄红元说。
从上市首日的表现看,与成熟市场推出股票期权的情况相似,50ETF期权对提振现货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上周末市场出现了一些利空消息,比如监管部门重申两融业务准入门槛等,市场普遍预期本周一大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但从实际情况看,全天上证综指收涨0.62%,上证50指数上涨1.79%,表明市场对50ETF期权总体认可。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谈到,期权具备投资判断的“定制”功能,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工具,国内的投资决策一直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原始的范围内。但事实上,对多空方向的判断、对标的涨跌幅度的判断、对市场波动率的判断、对行情短期走势和长期走势的判断,均可通过使用相应期权组合的方法转换为投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看,期权引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A股投资转向精细化、专业化的过程。
即使投资者不能或不愿参与期权交易,也可从中获益
股票期权对于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完善价格发现机制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期权可以提供更多观察市场的视角。期权的价格和成交量往往蕴含了大量重要信息,投资者即便不参与股票期权投资,也可以从中获得市场对相关标的证券未来波动或走势的预期信息。例如,通过认沽/认购期权比率(即认沽期权与认购期权成交量之比),可以判断当前市场多空力量对比情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标的证券买卖策略。再如,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推出的波动率指数因为能够反映市场对于后市波动程度的看法,也常被用作判断市场多空的指标。
其次,有助于提供一个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现货证券市场。一方面,股票期权有助于提高现货市场流动性,降低买卖价差等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壮大ETF等现货市场规模,为投资者提供便捷、成本低、透明度高的资产配置工具。
连平说,期权还能提供更加丰富的结构化产品。发达的场内期权市场是结构化产品发展壮大的基础,包括下保底、上封顶的准固定收益产品等。因此,即使投资者不参加股票期权交易,也能通过这些产品间接分享期权市场带来的好处。
此外,投资者可以通过期权交易专户、资产管理计划、对冲基金等形式间接参与期权市场。据2010年美国期权业协会(OIC)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来自美国本土的607个投资顾问机构中,48%的投资顾问机构利用期权管理其客户资产;其中,在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的投资顾问机构中,使用期权的比例高达85%。
股票期权投资不同于一般的股票投资,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甚至亏光。这次参与股票期权的个人投资者,资金门槛不低于50万元。黄红元认为,在股票期权上市初期,控制是比较严格的,落脚点是保证期权一定能够平稳推出,能够得到市场、社会各方的充分认知和广泛接受。
相关新闻: